
机房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是保障企业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的关键。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,机房承载的服务器、网络设备及存储系统日益复杂,任何微小故障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日常巡检维护作为预防性管理的核心手段,能有效识别潜在风险,避免因环境异常或设备老化导致的宕机事故。通过标准化、周期化的巡检流程,可显著降低突发故障概率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,同时为运维团队提供实时数据支持,形成”监测-预警-处置”的闭环管理机制。本方案将系统化梳理巡检要点,确保基础设施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。
一、巡检内容与标准
1. 环境监控
温湿度:实时监测温度应维持在22±2℃(短期耐受18-25℃),湿度45%-55%,空调系统需自动调节并记录异常波动。
消防设施:每月检查气体灭火器压力值(需在绿色区间)、烟雾探测器灵敏度,确保应急照明持续供电≥90分钟。
防雷接地:年检接地电阻≤4Ω(精密设备区域≤1Ω),浪涌保护器指示灯无异常。
2. 电力系统
UPS与配电柜:每日检查电池组电压(如12V电池单节电压≥10.8V)、输入输出电流平衡度(偏差<5%),清理蓄电池端氧化物。
线路安全:季度性红外测温,发现线缆接头温度>70℃立即处理,强弱电桥架间距≥300mm。
3. 网络与设备
服务器状态:通过管理平台监控CPU负载<70%、磁盘SMART健康度,异常日志需1小时内响应。
交换机/路由器:端口错包率<0.1%,光纤收发器光功率在标准值±3dB范围内。
二、巡检流程
1.计划制定:
高频项目(温湿度、电力)每日2次巡检,中频项目(消防、线路)每周1次,低频项目(防雷、深度清洁)每季度1次。
采用电子工单系统自动派发任务,支持移动端扫码签到与结果上传。
2.执行规范:
双人协同作业,1人操作、1人复核,关键操作(如断电维护)需提前申请窗口期。
使用热成像仪、万用表等工具量化检测,避免主观判断。
3.记录与改进:
生成结构化报告(含时间戳、参数截图、处理人),历史数据保留≥3年。
每月召开分析会,针对重复性故障优化SOP(如调整空调阈值或更换劣质线缆)。
三、应急预案
分级响应:
一级故障(全机房停电):5分钟内启动柴油发电机,15分钟内切换至备用电源。
二级故障(单机柜过热):立即隔离设备并启用备用空调,1小时内完成根因分析。
演练要求:每半年模拟火灾、网络攻击等场景,验证预案有效性并更新联系人清单。